《宜兴紫砂陶》特种邮票
1994年5月5日,为发扬华夏履历悠长的紫砂文明,邮电部刊行了《宜兴紫砂陶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每枚邮票上都是一把紫砂壶,代表了其时的最高壶艺程度,在即日瞅来,堪称价格连城。你了解都是何人何壶吗?
主图采用了明代时大彬的大作“三脚圆壶”,布景为汪文辅的诗句“尘世珠玉安可取,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”,中央是金石方印的篆文“圆没有一相”。
“三脚圆壶”别名“称心壶”,高11.3厘米,口径8.4厘米。壶呈浅褐色,闪耀有浅黄色颗粒,精光内蕴。
壶身似球形,下承三乳头形低脚,壶盖贴塑四瓣对于称的柿蒂称心云头纹,盖钮如珠,外表似石榴皮。
壶的流、把相对于,把稍下刻楷书籍款“大彬”。1984年在无锡县甘霖乡萧塘坟华涵莪墓中出土。
时大彬(1573-1648),是闻名的紫砂“四大师”之偶尔朋的儿子。
他本领高明,唱工高超,树立了于今仍为紫砂业因袭的用泥片镶交的本领体系,被誉为“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”。
主图采用了清代陈鸣远的大作“四脚方壶”,布景为汪森的诗句“茶山之英,含土之精,饮其德者,心怡神宁”,中央是金石方印的篆文“方非一式”。
“四脚方壶”高10.3厘米,口径6.7厘米。材质为紫褐色泥,砂质隐现,造型寓圆于方,矮壮厚沉。
委曲流,环形把手,下附四饼形底脚,创造精致, 淳厚慷慨,构造合理,用工独到。
盖面饱出,子口密缝紧密,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若。壶腹刻铬“且饮且读,没有过满腹。为禹共讲兄,远。”钤“陈鸣远”篆书籍方印。
这件是陈鸣远的代表大作,属几许形类的方器。
此壶的饼形底脚,在陈鸣远款紫砂壶上屡睹,已产生一种特性,亦可动作赏鉴鸣远壶的根据。现躲上海专物馆。
陈鸣远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闻名的壶艺巨匠。
他明显的部分作风具备二大特性:既继续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慷慨的民族方式,又着沉开展了灵巧的仿生写实本领。
他的大作塑镂兼长,构想脱俗,富于革新,并能自治自署,铭记书籍法,高古流丽,被誉为“清代砂艺第别名手”。
主图采用了清代邵财主的大作“八卦束竹壶”,布景为梅尧臣的诗句“小石冷泉留早味,印泥新品泛春华”,中央是金石方印的篆文“泥中泥”。
“八卦束竹壶”俗称“龙头一捆竹”。高8.5厘米,口径9.6厘米。胎泥材质精致,呈紫褐色,紫润心爱。
此壶安排极富华夏保守文明表示。
器身造型以64根细竹围成,精巧而光亮,意境天然,腰间束戴以圆竹化妆,壶底四面由四个腹部伸出的8根竹子干脚,左右一体,显得格外协作。
壶盖微凸伏羲八卦方向图,盖钮为太极图式。壶流、壶把则饰以飞龙局面,别有生趣,将易学哲理精巧地构想于紫砂壶上。
制技优美,含义深奥,堪称紫砂艺术极品。壶盖内钤“财主”阳文楷书籍瓜子形印。现躲南京专物院。
邵财主(1796-1850),清往制壶大师。
他在少年时便享有盛名,是继陈鸣远以来的一代宗匠。
他的制壶以浑厚睹长,更加在制精练形骸,如掇球、仿古等壶,朴素郑沉,派头没有凡是,更超过紫砂艺术淳厚高雅的时髦气味。他的壶“力追昔人,有过之无没有及也”。他的大作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躲家视为宝物,有“一壶令媛,几没有可得”之说。瞅来其时他的壶艺光荣之高。
主图采用了新颖制壶巨匠顾景舟的大作“提璧壶”,布景为欧阳建的诗句“喜共紫瓯吟且酌,羡君洒脱足够清”,中央是金石方印的篆文“艺中艺”。
“提璧壶”,高14.5厘米,宽18.5厘米。
其壶盖面似一高古玉璧而名。壶体扁圆柱形,平盖,扁圆钮,扁提梁,微弧线造型,构造严紧,刚刚中戴柔,协作均匀,底细节拍协作,是今世紫砂茗壶之一,也是顾景舟终生的典范之作。
提璧壶气质健伟,光彩紫中泛红,深沉朴茂,置搁百般情况中品茗参瞅,都能显其神色。
提璧壶没有仅表现顾景舟巨匠高超的壶艺,并且混合了高庄熏陶所安排的作风、神韵,协作到达最高地步,表现涌新颖紫砂壶艺的材质美、工艺美、方式美、功效美、意境美。
顾景舟(1915-1996),中国工艺美术巨匠。他在壶艺上的功效极高,本领高超,且取材甚广。
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功效的一位,所享的光荣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,世称“一代宗师”、“壶艺巨擘”。大动作国表里各大专物馆、文物馆收躲。
本文由 紫砂学堂 作者:古宜 紫砂 发表,转载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