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详细
高山流水琴三弄,明月清风酒一樽。
《景舟石瓢》(双工合作,收藏首选) 家藏稀有乌金玫瑰砂●260cc(限量发售,30年前的黄龙山原矿老紫泥和朱砂按一定比例自己特别调配的,缩比约18%,这种泥料现剩量不多,所制的壶透气性高,很容易包桨,是原矿紫砂料中不可多得的料) 作者 :姚玲香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(原二厂老艺人,制壶40余年,泥料专家,资深实力派,新品首发) 刻绘:马力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(师承陈宏林和蒋琰滨大师) 景舟石瓢尤其精湛,丰润饱满极有张力,也因此成了如今的经典款式。满瓢没有桀骜的文人风骨,体现的则是饱满和丰润,壶身极富张力,表达的是经历人生百味后那种中庸和圆融。 石瓢 · 壶型简介石瓢最早称为石铫,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,有流的小烹器。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,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《试院煎茶》诗:“且学公家作名钦,砖炉石铫行相随”。苏东坡把金属“铫”改为石“铫”,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,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、铁器皿味道好,于是他就地取材,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“流”(壶嘴),又有“梁”(壶提)的砂陶之“铫”用来煮茶,这“铫”也即后人所称的“东坡提梁”壶,这可谓最早的紫砂“石铫”壶。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,至陈曼生、杨彭年时期,已有了很大的变化,更趋向文人化、艺术化。 “曼生石铫”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,重心下垂,使用稳当,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,出水畅顺,壶身呈“金字塔”式,观赏端庄。“曼生石铫”与“子沾石铫”相比,虽同为彭年所制,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,后者则刚烈而古拙,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。那么,紫砂“石铫”何时称“石瓢”呢?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,顾引用古文“弱水三千,仅饮一瓢”,“石铫”应称“石瓢”,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。 猜您喜欢
|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
即日起可免费领紫砂壶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