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详细
【名称】子冶石瓢 (原矿紫朱泥)
【容量】280cc 【作者】张菊仙 - 工艺美术师 新品来袭,大师一脉相承国工鉴藏 工艺手工制作张菊仙师承中国美术大师何道洪高徒张志强,专业制壶三十余载,受广大紫砂爱好者收藏,此壶造型流畅,壶身曲线柔和流畅,泥料非常优秀,收缩比例极大,很容易泡养,水色极润,从整体上看,壶身上部扁大,尤其是“人”字形直线的运用,造成一个在主视角度以内的梯形表面,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。精,气,神,非常到位的一把好瓢。满刻心经。 石瓢 · 壶型简介![]()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,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,有流的小烹器。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,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《试院煎茶》诗:“且学公家作名钦,砖炉石铫行相随”。苏东坡把金属“铫”改为石“铫”,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,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、铁器皿味道好,于是他就地取材,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“流”(壶嘴),又有“梁”(壶提)的砂陶之“铫”用来煮茶,这“铫”也即后人所称的“东坡提梁”壶,这可谓最早的紫砂“石铫”壶。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,至陈曼生、杨彭年时期,已有了很大的变化,更趋向文人化、艺术化。 “曼生石铫”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,重心下垂,使用稳当,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,出水畅顺,壶身呈“金字塔”式,观赏端庄。“曼生石铫”与“子沾石铫”相比,虽同为彭年所制,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,后者则刚烈而古拙,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。那么,紫砂“石铫”何时称“石瓢”呢?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,顾引用古文“弱水三千,仅饮一瓢”,“石铫”应称“石瓢”,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。 紫朱泥· 泥料简介![]() 简介:该泥原矿通体呈红色(原矿朱泥呈黄色),烧成品呈紫色,应了中国一句古话:“红的发紫”,通常是用以调色用。矿料的年代久,铁份含量饱和,只要温度烧到位,不经几泡茶就温润、老陈之感,所以称为紫朱泥。 窑温:1080度。 收缩比:约30%左右。 矿产地: 泥性: 难度: 特点: 冲茗特性:扬香力特高、轻快而俐落,茶汤紧结柔滑,回甘强、回韵悠长,属性十分特殊。 冲泡建议:紫朱泥最适轻、中发酵茶,像台湾高山生茶,及福建铁观音、乌龙茶等。 猜您喜欢
|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
即日起可免费领紫砂壶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