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紫砂壶的“目数”、梨皮、铺砂、调砂介绍(图文)在紫砂壶的收藏把玩过程中,目数是一个不温不火的概念,说它不温不火,是因为很少有人用它去诠释紫砂的工艺,下面,就把整理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各位分享。 一、定义 目:在紫砂壶制作领域是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个数。 二、 紫砂壶在制作的过程中,坯料颗粒大小根据品种而定,常用的是16目、24目、32目、40目、60目、80目、100目、120目,如有特殊要求,还可以增加其他目数的。 坯料颗粒越细,则可塑性提高,壶的机械强度增加,烧制成品率相对低,收缩率相对大;反之,坯料颗粒粗,则可塑性降低,在烧制过程中不容易变形,稳定性提高,收缩率减小。 决定目数的筛子 目前做壶的泥料常用的是40--60目的,其他目数的泥,有人也会用来做壶,80、100目的泥料经常会被用来做泥绘,装饰壶用,16、24和32目的料,对工具的损伤大(有点像生活中的磨刀石),而且在制作过程中,走刀时,刀口一般不会划断砂粒,使得砂因外力的作用而从泥中脱落,我们称为“跳砂”。文章来自www.yipot.com 收藏网页了解更多紫砂知识。泥料的收缩大,砂的收缩小,在烧窑过程中,泥很容易把砂挤出来,也是跳砂的一种,在壶表刻字或画时,也会形成跳砂。这样几种情况,就造成了线条上有缺口,平面上有凹坑,也就是所谓的瑕疵。这种情况在壶口和壶盖的边缘经常会有的。 在烧成过程中,颗粒细,则收缩大,烧成温度降低,容易变形。烧成后壶表的金属光泽感强。而粗颗粒在烧成过程中,收缩小,烧成温度提高,不容易变形,成品率提高。目前,对于同一种泥料,40目的泥料做壶,成品率最高。紫砂的颗粒对壶的整体视觉效果影响也比较大,在泥料中加入熟颗粒(泥料素烧至600--800°,再磨成粉末,筛选出的所需要的颗粒),变形程度就更小,收缩小,成品率提高,在壶表形成梨皮效果,有一定的观赏性,肌理效果明显加强。如果泥料中加入生颗粒(没经过素烧的),则收缩大,烧成后表面光滑,颗粒隐在表面,容易形成莹润感,手感佳,玉质感强烈。 图:梨皮效果 紫砂泥的颗粒品种很多,有原矿中本来就有的,有人为添加的,每一种颗粒对烧成后壶的颜色效果反映不同,各有特色。颗粒烧成前是一种颜色,烧成后是另外一种颜色,和不同的泥料结合,色泽又各不相同。我们一般是紫泥中加紫泥素烧的砂,段泥中加段泥砂,朱泥中加朱泥砂等等。 图:铺砂效果 因为紫砂颗料有这些特征,故在紫砂壶上的一些装饰手法便会运用到它的这些特殊,比如铺砂,就是在已成型的壶的表面嵌上其他泥料不同颜色的砂的颗粒。 图:调砂朱泥 还有调砂手法的运用,加入砂颗粒可以提升朱泥等的成型率。紫砂颗粒也促使了紫砂壶有多种不同的视觉变化! 以上就是整理的关于“”的相关介绍 下一篇: 探索紫砂壶里的乾坤 上一篇: 陆思亭遗风《思亭壶》朱泥紫砂壶作品,冲泡铁观音必备 |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
即日起可免费领紫砂壶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