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景舟:紫砂壶一代宗师祖母去世,顾景舟继承家业
据顾氏家族记载,顾景舟的奶奶邵氏逝世于1934年2月15日。其时,顾景舟20虚岁。顾家的当家人走了,对全家的打击是巨大的。没有奶奶的日子里,很长的悲伤与落寞伴随着他,难以排遣。奶奶临终前,已经讲不出话,她只是以最后的力气,从枕边拿过一只她做的小水平壶,颤巍巍地放到他手里。这把壶,朱泥润亮,形态窈窕,而手法老到;制工尤精,是最具邵氏风格的力作。顾景舟知道奶奶的心思,她是要他把顾家壶风传续下去。 宜兴紫砂壶名家:王品荣《玉润壶》图片 人,有时可以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。奶奶不但是景舟制壶的导师,更是他人生的启蒙者。她的离去,让哀伤的顾景舟懂得,其实,奶奶并非不能长生,如果他能传承奶奶的正脉,那么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壶艺里。 毫无疑问,顾景舟此时的生活圈子尚很狭窄。蜀山“福康陶器行”徐祖纯家,却是他经常光顾的场所。徐祖纯通文墨,见多识广,懂陶器诸行,尤擅紫砂鉴赏。他的“福康陶器行”经营得法,生意好,人气旺,在蜀山陶业颇有声誉,人称“三先生”,顾景舟很敬重他。按照同村亲戚排辈,他尊称徐祖纯的夫人邵赛宝为“姑姑”,由此,徐祖纯自然就是“姑夫”。徐祖纯的儿子徐汉棠、徐秀棠,后来成为紫砂界的知名人物,与顾景舟关系颇深。当时,他们兄弟印象里的顾景舟,就是一个文静的白面书生,便都叫他“景舟哥”。那时顾景舟最多20出头,他上蜀山南街徐家,隔夜总会请人来打个招呼:明天下午,大约何时,顾景舟专来拜访。这像是旧文人的礼数,也有自重的意味,而徐家得到消息,肯定会在预约的时间等候他到来。即使不在饭点上,徐祖纯的夫人也会准备一些应时茶食点心,如自制的面饼、面疙瘩之类招待他。顾景舟初来徐家时,总是把自己刚做下的茶壶让徐祖纯点评。徐祖纯历练紫砂江湖,阅壶堪称无数,三言两语,就会对顾壶作出一个中肯评价,让顾景舟心服口服。一次,顾景舟送来一把新制的牛盖洋桶壶坯,徐祖纯见了,惊呆半晌,一番意外欣喜,迅即溢于言表。此前蜀山窑场,说到洋桶壶,皆称储铭第一。在徐祖纯看来,顾景舟所制洋桶壶,有储壶底子,但整个壶体英气逼人,隽秀、挺拔、脱俗,骨格清奇,完全是对储壶的一种颠覆与超越。 徐祖纯帮助顾景舟 洋桶壶的前世,一直可以上溯到明代,古称“四系罐”,顾名思义,乃是一种肩部有四系,用绳子拴起来的粗陶茶器。晚清时,根据“四系罐”脱胎而来的牛盖洋桶壶开始出现,所谓牛盖,是壶盖上左右两端有似牛鼻的两个大孔。坊间认为,此款系世人效仿美国洋铁桶的时髦式样,故称洋桶壶。亦有方家持有异议,认为此壶与美国洋铁桶并不挨边,确切的说法应是“桶样”,只因拗口,便将文字倒过来变成样桶,却又与清末民初时出现的美国洋铁桶暗合。于是,约定俗成的“洋桶壶”便在民间扎根了。旧时江南乡村,但凡有些身份或略有家资的,都爱去街上的茶馆喝壶茶,洋桶壶两端,安有两根轻巧的黄铜鋬,金亮的色泽象征富贵,又便于携带,壶客将其拎在手里,既方便,亦气派,是旧时江南宜兴一带男人的时尚。壶,就是茶客的身份,壶客们对饮茶之器的在乎与攀比,甚至比衣着穿戴还更讲究。常常在茶馆,一壶茶喝着,茶客们就会对各自的壶品头论足,有时气氛闲雅,有时却剑拔弩张。江南旧俗称其为“斗壶”。 顾景舟的洋桶壶,一出世,便显现其筋骨遒劲的不凡气度,贵有浓郁的文人意味,如西风独立,一扫早前奢靡、软沓的壶风。激动中的徐祖纯以他一贯的老成持重,越过顾景舟的洋桶壶,对着面前的年轻人,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:出手不凡,必成大器。 徐祖纯决意为顾景舟的出道尽力。当时,一个默默无闻的壶手要出名,不但要有实力窑户老板举荐,还要在几家主要茶馆得到诸家认可,有人肯掏出真金白银来买壶,方算成功。徐祖纯不动声色,开始一步一步实施他的“包装”方略。 旧时江南茶馆,是当地有身份男人的活动场所。凌晨三四点钟,茶馆即开张,茶客进门,必有热毛巾伺候;至于茶水,老茶客不必问喝红茶还是绿茶,座位与茶具都是固定的。城里乡下每天的新闻资讯,大抵从这里发布。其场景,颇如今天电视台的“新闻直播间”;等候在新闻之后的,还有茶客们津津乐道的娱乐版,评弹、说书、小热昏(一种流行江南的说唱形式)。这些当时的“前卫”脱口秀,都是茶馆里固定的主打节目。 一日,徐祖纯在茶馆的众目睽睽之下,郑重地让顾景舟的洋桶壶登场了。 迅即,一些资深茶客见到顾壶,便发出一阵由衷赞叹。有人把储版洋桶壶与顾版洋桶壶放在一起比较,觉得储壶老到沉雄,顾壶清隽挺秀;气度上,储壶江湖味重一些,而顾壶则端正文雅,颇具超拔的文人气息。综合起来,喜爱顾壶的茶客,几乎是一边倒。眼力准、下手快,且有实力的藏家,马上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,顾壶值多少米? 民国江南,白米一直是城乡最坚挺的民间代币,时逢战乱,流行的纸币常常一落千丈,而白米才是活命的根本。通常,人们谈论一件贵重东西,不说值多少钱,而称值几担米。 关于顾景舟洋桶壶的价格,徐祖纯报的,就是五斗米的一口价。这个价格,轻轻地就越过了储腊根,在当时的蜀山窑场,也已相当不低。 “五斗米?”有人觉得偏高了,毕竟,顾景舟还是个新手。 “呵呵,嫌高的这位先生,不买可别后悔哦!” 如此,徐祖纯的老到精明,给顾景舟的洋桶壶问世,创造了一个旗开得胜的局面。 可是,真要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买壶,也没那么容易。 有个民间版本,来自活到102岁高龄的陶瓷实业家、收藏家华荫堂。他99岁时,这样回忆道,当时顾景舟刚出道,壶固然是好,价格也不低,但毕竟名气还小,愿意自掏腰包买壶的人,并不很多。徐祖纯在竭力挺他不假,可是,也要有人接招。有一天,华荫堂在蜀山桥头见到顾景舟,背着一只竹篮子,里面是4把茶壶,分别是两把洋桶壶,两把掇子壶。华荫堂问,出手了吗?顾景舟摇摇头。华荫堂看了看壶的品相,连声称好。说,跟我来吧。华荫堂把顾景舟领到自己家中,写了一张条子,说,这几把壶,我拿下了,每把5斗米。你拿好这张条子,去蜀山的任何一家米店,都会给你兑付。 米店拿到华荫堂的条子,二话不说,当即兑付。并且,很快将消息传开。连华荫堂这样的大窑户,也如此器重顾景舟,此人真了不起。 闻讯而来的人们,记住了一个有些瘦弱的背影。 现在,顾景舟从蜀山小街上走过去,已经有足够多的目光,在关注他了。 就是在闹哄哄的茶馆里,每天新鲜的各式咨询、话题中,会有一个关于顾景舟的条目。因为,茶连接着壶,而壶,是这里男人的一项身份。 用什么壶喝茶,这是个问题;为什么用顾景舟的壶喝茶,这是个新鲜的问题。 顾景舟何方神圣?何以击败储洋桶?茶客们最后热议的话题集中到一句话,谁是顾景舟?或许他生来就是个隐士,或许他根本就是一个名手的化名。 毫无疑问,徐祖纯的“福康陶器店”正在为顾景舟的茶壶悄悄登场提供着最有力的平台。面对着众多新老客户,徐祖纯预言,五斗米的价格,对于顾景舟的壶来说,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。他鼓励顾景舟多做些。就茶壶而言,一定的量,代表着一定的质,多产才能扬名。蜀山窑场每日的茶壶吞吐量成百上千,这里面,能有几把壶是你顾景舟的? 三先生一片好心,但顾景舟有自己的想法。一开始,他所制茶壶数量就不高。出手,他是快的;但多做则不大肯。更多的时候,他似乎闲着,旁人并不知道,他在琢磨制壶之道,也是在养蓄清逸之气。蜀山茶馆,无疑是当地信息中心,父亲顾炳荣在这里出入,听到许多人对儿子茶壶的好评,兴奋于他,自然异于常人。五斗米一把壶的不菲价格,更让他心里像喝了蜜一样高兴。无论从哪一头考虑,他当然也希望儿子做得多些,更多些。 可是,多做必滥。顾景舟说。 顾景舟掼壶 20岁的年轻人,有一种难得的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冷静。旁人看来,几乎匪夷所思。家里的窘境,景舟知道;但他更清楚,如果贪多而滥作,他便会沦为那大路行货茶壶制造者队伍中无足轻重的一员。 有一次,顾景舟到蜀山茶馆找一位熟人,刚进茶馆,就听到一群茶客在谈论顾景舟的茶壶,其中,一位资深的老茶客拿着一把顾景舟的洋桶壶正在点评,顾景舟站在一旁,耳听其详。老茶客列举顾壶几大不足,说得有鼻子有眼。顾景舟直听得耳根发热,背心冒汗。平心而论,老茶客虽然言语偏激了些,但其评壶观点却不无道理,顾景舟猛然觉得,自己的壶艺功夫还很浅,待改进的地方确实很多。一股热血上涌,他几步上前,从老茶客手中接过茶壶,奋力一摔,那壶顿时在地上变成碎片。 一个看似冒失且荒唐的举动,不仅让那老茶客,也让整个茶馆里的人吓了一跳,迅即起哄成一片。 “哪里来的蟊贼?岂能如此无礼!”茶馆老板上前喝道。 顾景舟不慌不忙行了个礼,说:“我就是顾景舟,先生您刚才的话是对的。明天还是这个时辰,我会赔一把新壶给您。” 说完,顾景舟扬长而去。 次日一早,顾景舟提着一把新出窑的洋桶壶,走进茶馆,交给已经守候在那里的老茶客。打拱离去。 果然,新壶让人眼前一亮。“顾景舟掼壶”的故事,一连几天,成为茶馆的头条新闻。 “现在,你们知道顾景舟是什么人了吧。” 徐祖纯知道了这件事,很是得意。 一件通俗的壶样,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意境来,改进版的顾氏洋桶壶,无疑更具饱满挺括的神气。后人曾经这样描述顾景舟早期的洋桶壶: 牛,在江南民俗的概念里,是农家致富的根本,是一种力量和兴旺的象征。牛盖洋桶壶,则有抽象的比喻意义。你拎着一把壶,仿佛牵着一头牛,来的是牛劲,吹的不是牛皮,人家在夸你时,什么形容词都顶不上“真牛”二字。 一把在民间看来最为普通的洋桶壶,经顾景舟之手,变得清新脱俗而古风犹存,融文士气质与精良工艺于一体,既是实用茶具,又可案头清玩。 以洋桶壶为标志,顾景舟在蜀山窑场迅即获得一席之地。 《布衣壶宗:顾景舟传》图书简介 顾景舟(1915-1996),是当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,他的作品工艺精湛,气质高雅,形式多样,将“工”和“艺”两者的结合做到了极致。他把紫砂工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,世称“一代宗师”、“壶艺泰斗”。 下一篇: 专家称紫砂壶比国画更有升值空间 上一篇: 紫砂壶大师李昌鸿的情怀:帮助挽救造假者传佳话 |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
即日起可免费领紫砂壶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