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尖传承,千年紫砂文化!      欢迎光临古宜紫砂壶艺网!

紫砂壶收藏家李长平:只因热爱,藏而不卖

  在紫砂收藏圈,李长平以收藏民国以前的“老紫砂”而闻名。尽管当下,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现代紫砂泰斗顾景舟身上,李长平却深信,无论是从泥料、器型还是工艺等角度审视,明末清初才是紫砂史上的巅峰时期。许多大家乃至“无名氏”所创作的紫砂艺术珍品,其价值仍未被完全认识。
 
  近三十年的收藏时光里,李长平收藏“老紫砂”,“打过眼”也捡过“漏”;他的千余件收藏品中,既有大师名作,也有普品,它们都被李长平一视同仁地呵护与珍爱。在艺术品投资的热潮中,李长平始终坚持“只藏不卖”的原则。和当代中国绝大多数信奉“以藏养藏”,甚至完全将艺术品作为投资的“行家”们是如此不同。
 
  将买到的假货
  放在显眼位置时刻警醒自己
 
  上世纪80年代,李长平还是杭州灵隐一带的治安民警。因为所负责的片区里有不少紫砂工艺品店,耳濡目染,李长平也开始买起了紫砂。
 
  李长平最早买的都是新紫砂,但渐渐就开始有朋友怂恿他:“要买就买老壶。”这样的话听多了,李长平怀着好奇之心到古玩市场“寻古”。他还记得看中的第一件“老紫砂”是一件洋桶壶,它的使用痕迹非常明显,一望而知是把老壶。李长平把它买回家,置于一堆新壶之中。洋桶壶本来就个子大,再加上凝重的包浆,使它在一堆新壶中格外耀眼,李长平日夜端详,心中有种莫名的感情被激发了出来,从此一发不可收,踏上了“老紫砂”这条漫长的收藏之路。
 
  “老紫砂”的赝品特别多,李长平毫无悬念地也被“打过眼”、“吃过药”。但他有个习惯:买到假壶从来不退货。为了让自己长记性,他把假壶放在家里、办公室最明显的位置,时刻警醒自己。他还曾经专门跑到宜兴,一口气买下21把高仿“老紫砂”,为的就是和真壶进行对比研究。用这种办法,李长平一点点练就对老紫砂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的鉴伪本领。
 
  为了“老紫砂”,李长平曾像“孤胆英雄”一样深入山西平遥附近一个古玩集散地“捡漏”。不仅如此,他还差点为收藏丢了性命:2003年冬天,他在山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寻到一把李玉树款的提梁壶。在归途中,因河上的木桥被巨大的冰块冲垮了,冰块堵塞在河面上。同去的向导把壶塞在怀中,大家战战兢兢地爬过了河。“当时只要手一打滑,就是人和壶一起掉进河里,想想都后怕。”
 
  如今,李长平的“老紫砂”已有千余件之多。其中“宝贝”不少:比如一把邵大亨所制的仿古紫砂壶。邵大亨是近代紫砂泰斗顾景舟最为崇拜之人,目前圈内公认存世的邵大亨所制紫砂壶不超过10个,而李长平手中这件即是其中之一。虽有残缺,亦极为难得;他还有一件清末紫砂艺人范鼎甫制作的大梅桩紫砂器,据史料记载,大梅桩作者范鼎甫是范大生的师父,擅长紫砂雕塑,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过大奖,但范鼎甫的传世器却极为稀少,此件藏品弥补了历史的空白。
 
  在诸多“宝贝”中,李长平还收藏一些极为“简陋”的作品:泥片一卷就是壶嘴,泥条一粘就是壶柄——这种紫砂壶,一般藏家都看不上眼,李长平却一点不歧视它们。“确实不值什么钱,但它代表了紫砂艺术在起源阶段的真实风貌,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很有价值。”所以,这把壶被他陈列在了自己的博物馆中非常显眼的位置。
 
  收藏老紫砂
  图的不是钱是快乐
  和现在诸多信奉“以藏养藏”,甚至完全将艺术品作为投资或投机手段的“行家”不同,李长平一直坚守“只藏不卖”的原则。
 
  2006年,李长平自费出版了一本《明清紫砂珍赏》,这本书让他在业内获得了不小的声誉,很多人找上门来。“一把我当年3500元买的孟臣款小朱泥壶,一个老板一路追着要,最后出到15万元;还有人说,你这本书上所有的紫砂,我2000万‘一枪打’,行不行?”
 
  李长平全都婉拒了。“说实话,这些钱对我来说不是小数。可真的就没动心。”为何不动心呢?连李长平自己也觉得奇怪,为此他思索了很久。
 
  “可能我从一开始收藏老紫砂,图的就不是钱,而是快乐。我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时就开始玩壶,每把紫砂都是靠省吃俭用买来的。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壶带给我快乐,所以我爱壶胜过爱钱。几十年来这种快乐没有改变,直到今天仍是如此,所以我不需要把壶再换成钱。我对自己收藏的‘老紫砂’的爱,到了今天已经是一种‘老夫老妻’的爱。它们每一件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。不能说今天觉得她长得不美了,或者价格到位了,我就把它给卖掉……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,它们到了我的手里,我就得照顾好它们。”
 
  收藏老紫砂那么多年,李长平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,是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并由此了悟“见过即拥有”的真实含义。“收藏老紫砂让我得到了快乐,但天下的紫砂是买不完的,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想拥有的事物。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永远无法圆满。我现在去拍卖会,看一看,摸一摸,增长了见识和了解,已经觉得十分满足。现在遇到喜欢的紫砂,没有人拍,我拍;有人跟我竞价,那我收手。好东西得到了认可,我就满足了。它的好留在了我的心里,我心即安。”
 
  对话李长平——
  单从泥料来判断紫砂年代不靠谱
  广州日报:您的收藏中,既有名家精品,也有看上去平凡简陋的紫砂壶。只要是真的老紫砂您都收么?还是有一条收藏“金线”?
 
  李长平:我买老紫砂不会由着性子乱来,而是有严格的标准。我有“三不买”:看不懂的东西不买;已有类似的东西不买;对我没有帮助的也不买。买的标准相应也有三个:第一眼就被打动、拿起来仔细看仍被感动的买;在我的藏品中没有的——比如泥料很特殊、样式很少见、装饰工艺很特别、印款前所未见的买;对研究紫砂历史有参考价值的也买。有些藏品可能泥料不纯、造型粗犷,甚至是残缺的,但它们的不完美是历史的写照。
 
  广州日报:有一种说法是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老紫砂都是假的。您认可这个数据吗?有没有总结出一些鉴别的方法?
 
  李长平:在很多古玩市场、拍卖会以及地摊上,确实存在大量假货。但如果你去对了地方,比如一些正规的、有口碑的拍卖会,或者我们这个圈子里,大家知根知底的一些朋友开的店,那还是真的多。
 
  老紫砂鉴别很复杂,概括来说,得从泥料、工艺、器型、装饰、使用痕迹五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。有一点真,未必真;有一点假,绝对假。有一种观点认为,单看泥料就可以判断年代,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误导人。紫砂泥料的情况很复杂,有时候你在这里发现了某种泥料,再往下挖没有了,但过一段时间在另外的地方又发现了这个泥料;还有些常规泥——或者朱泥,从明代到现在一直在用,想单纯从泥料来断代很难。现在给老茶壶配盖,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,也证明了单从泥料来判断紫砂的年代不靠谱。所以,老紫砂的鉴定一定要从多方面作综合判断。
 
  练就慧眼 老紫砂仍有“漏”可捡
 
  广州日报:您介入“老紫砂”收藏很早,现在回头看,早期买的老紫砂全都是“漏”。那么,现在这个板块还有“漏”可捡吗?
 
  李长平:老紫砂不仅仍有“漏”,还有大“漏”,我主要指的是一些顶级名家的作品。紫砂艺术最巅峰的时期是明末清初,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紫砂史上最优秀的艺人,比如时大彬、徐友泉、陈仲美、陈鸣远等。但因为年代久远,他们作品的标准器成了一个谜。市面上虽然有不少落他们款识的东西,但哪些才是真品,没有人说得明白。或者你说明白了,别人也未必认同。比如,出现一件陈鸣远款的老紫砂,东西是老的,做工也非常好,但举到一定价格就举不动了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没法论证这是陈鸣远的真迹。如果是真的,那几千万都值;但没有充足的证据,可能到两百万就不敢往上举了。这就需要藏家有过人的眼光,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深层次的、细节上的东西,这非常不容易。但谁能做到就一定能捡到“大漏”。
 
  广州日报:收藏没被公认的老紫砂,有可能是“漏”,但也有可能是风险,因为目前被“公认”的名家老紫砂可谓凤毛麟角。万一您坚信这是个漏,但它一直得不到“公认”呢?老紫砂的鉴定问题何时能解决?
 
  李长平:时大彬也好,邵大亨也好,不是他们的真品太少,而是仿品太多。因此目前只有“一眼货”才能得到公认,如果不那么“开门”,大家的意见就会比较保守。
 
  但我相信这个事情迟早会解决。老紫砂的鉴定无非需要两个条件:一是实践,二是文字资料。过去我们只能依托于博物馆的几件藏品说来说去,参照物太少,所以名家的标准器问题一直说不明白。现在随着行情好转,信息畅通,越来越多过去没有见过的名家精品露面了。在“实践”这方面,藏家有了更多的学习研究机会,见得多了,比较多了,自然会形成比较全面的认知体系。在这个基础上,再多研究资料,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,和水平好的藏友经常交流,认知体系一定会越来越清晰。
 
  收藏老紫砂:只有保护的责任 没有改变的权利
 
  广州日报:市场上一些有名家款识的老紫砂,因为得不到公认,拍不出高价甚至流拍,但也有一些没有任何款识的老紫砂,反而能拍出高价?
 
  李长平:对。以明末清初的紫砂为例,那个时期的紫砂泥料特别美,器型古雅敦厚,是整个紫砂历史中出精品最多的阶段。但很多作品没有款识,没有款会给断代带来困难,更考验藏家的眼光,但这里面也有很多乐趣。几年前在香港邦瀚斯,有一件无款识的老紫砂器以十四五万港元起拍,我心想香港玩老紫砂的人不多,这件又没有款识,也许有机会买到。结果,我根本没机会,它一路被拍到了三百多万元才落锤。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:这才叫好东西,它不需要任何款识,作品自己会说话。真正的藏家要懂得“识货”,而不应该看款买东西。
 
  广州日报:老紫砂在保养上有什么讲究?我听说您从来都不会把“老紫砂”洗干净的?
 
  李长平:我也洗,用清水洗,很多人说我是“污衣派”领袖,喜欢把老紫砂洗干净的叫“净衣派”。在我看来,老紫砂身上留下的前人使用的痕迹,岁月带来的沧桑,都是它们生命历程的真实记载,所以我不愿意把它们洗掉。我和“净衣派”都喜欢老紫砂,最大的分歧在于,他们收藏老紫砂可能比较强调使用价值,但我收藏老紫砂不是为了使用,而是出于喜爱。我只有保护它们的责任,而没有改变它们的权利。
 
  藏家简介:
 
  李长平,资深“老紫砂”藏家,网名“老紫砂”。1964年生,现任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、华夏紫砂博物馆馆长。编著《明清紫砂珍赏》、《紫砂印象》,并出版华夏紫砂博物馆研究丛书《宋伯胤说紫砂》、《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》。
 

 



下一篇: 紫砂壶名家 陈友林:一把泥、一把壶
上一篇: 投资精品大师紫砂堪比购买奢侈品
> 古宜紫砂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