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徐金根的朱泥小品壶,饮誉海内外,究其原因,型准,韵深,味浓自不在话下,更因其料正,工硬而为广大壶友所称道。原矿朱泥壶因其特殊的泡养效果,为广大爱壶者所追捧,爱之者几近狂热。
徐金根,一个很普通的名字,难以和艺术家联想在一起。进入他宜兴丁山的小屋,白木八仙桌,几张长凳,常见的农民之家之摆设,墙壁简陋,没有顶饰,更没有雕梁画栋。参观他隔壁的工作室,也很简陋,十来平方米的房间,长板做成的桌子,上面堆放了一些紫砂泥,一些刀具,一些未成型的器物,还有一个小型电炉箱。很难想象一具具精彩的紫砂壶在这儿造就。叩访徐金根的那一晚,徐金根套着一件半新不旧的衬衫,留着稀疏胡子,一派田头老农的模样,坐在我旁边,有些拘谨,有些陌生,如果不从他眼神里搜寻出一些坚定的东西,很难让我想象他是一个出色的紫砂艺术家,很难让人想象他能够创造出紫砂壶造型里坚挺有力、又柔软如水的气息。
在有些铁杆“粉丝”的眼里,他是当代紫砂大家。然而,他为大多数人所轻视,因为他没有职称、没有文凭,历年国家级、省级大师称号与他无关,一些重要的紫砂著作里找不到他的名字,他注定要独立在当代主流艺术家的队伍之外。被封为国家级大师里面,固然有优秀分子,然而,没有被册封的民间艺人未必技不如人,有时往往会超越那些所谓的大师们,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艺术家经常处在边缘地界,超然物外,反得精髓。这样一个事实发生在性情耿直的徐金根身上,并不稀奇,这样的事实历来有之。邵大亨就是其中一位,这位中晚清时期的紫砂大家,性格孤傲,清介正直,作品稀少,并不随意创作,而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作品。他不趋炎附势,甘做草民。史书记载,曾有邑令欲得其壶,啖以重利,大亨故作劣者以应,令怒而杖之。此事表现了这位艺术家不畏权贵、卓尔不群的品性,也使得他的作品光芒万丈,烛照古今。
大凡有才华的艺术家,大抵都有类似的特质,从徐金根身上也能看出这一点,虽然他默默无闻,虽然没有任何职称,但他几十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地创作着,宁缺毋滥,做一件是一件,稍有瑕疵就毁之不市。他向来膜拜古代艺人,从古代艺术汲取营养,但嗜古又不泥古,时有灵感突发,附丽其上,彰显自己的个性。他崇尚光器(即素器),源于敬佩古代大家时大彬诸人提倡的“不务妍媚,而朴雅坚栗”创作之风,在妍媚流行的今天,他尊崇古意显示了他的可贵与力量。
他有不少弟子,不说成就如何,但他们继承了他的衣钵,坚持自己的个性,不趋炎附势,不跟随俗流,如陆建平等人,在紫砂艺术的创作中默默耕耘,不求各类荣誉,只求提升作品,徒弟们相信,作品就是最好的“职称”,就是最好的名片,艺术家靠作品讲话,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。
本页信息均来自于智能编辑,如有发现错误,请联系我们 4001688709